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中心概况|中心建设|组织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下载中心|信息管理|在线交流|新闻中心|政策规定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他山之石>>正文
服务于人类发展的大学创新文化(他山之石4)
2014-11-08 10:33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是需要从更宏观、更深层次去把握和思考自身的目标和功能了。从功能层次上,一般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说。我认为,大学教育应当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它服务、促进并引领人类发展。具体可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人本身的知识能力,加强“能力构造”;理顺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动力演化的关系(这里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的全部范畴,还必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促进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谐。

当今人类时代发展,以高新科技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主要动力,以资源和能源方面的瓶颈为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社会发展的和谐程度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度量。在这新时代中,现代大学如何培育和构建自身的创新文化,进而引领社会的发展,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创新文化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功能

大学主要从知识的途径来推进人类发展,具体涉及知识发掘、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大学位于知识传播链的最高端,是知识传播的主要殿堂。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来说,大学往往位于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应用流的上游,是知识应用的源头。从知识发掘的角度来说,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凭借其密集的创新活动保持引领甚至直接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传统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文化底蕴是大学的土壤。一代又一代新人就植根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就在于它本质上是创新的,常为新的。从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构建大学的创新文化,实为国家之所需,大学自身发展之所求。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的综合,而大学文化则主要是大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师生共同创造、传承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大学文化往往是社会文化的源生地。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活动有关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创新活动的精神家园”。创新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自然,大学的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大学师生激发创新思想、开展创新活动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它是大学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任何一个科学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力发展的时代,都需要文化创新来激荡和引领,这样的重要职能应当赋予当代的高水平大学。21世纪,大学已成为社会中最前沿、最开放的组织,它对于国家兴衰、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回应社会的变化,而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引领社会的文化和思潮。因此,大学创新文化在人类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中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价值,它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活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表现在对培养人才、培育成果和构建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

一是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造就创新人才。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不断涌现创新人才的源泉。在以创新文化为主导的大学文化环境里,师生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精心引导的创新实践,能够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提升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将大学的创新精神传播到社会,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

二是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培育创新成果。现代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中心,更是创造知识的中心。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需要适宜的土壤,大学独有的创新文化为培育创新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新型大学的文化氛围能够汇聚各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使他们从学术交流中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并且让他们很方便地寻找到创新的资源与合作伙伴,这些条件都不断催生出创新的成果。

三是大学创新文化有利于构建创新环境。学术自由的宽容环境、标新立异的学术氛围、科学民主的大学制度,共同构建了优越的校园创新环境,正是在此环境中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而大学创新文化在新时代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则是对构建社会创新环境的巨大贡献。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大学的创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成为人类发展的思想库。大学产生的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式,而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知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通过思想传播、人才输出和成果转化等方式,大学的创新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营造了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探索研究型大学构建创新文化的途径

现代大学文明应该以发展创新文化为核心,而研究型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来探索构建创新文化的途径。在浙江大学这样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我们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管理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动。

促进学科的交叉和创新是提高大学创新水平,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们今天所处的创新时代,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若干前沿呈现出学科会聚的新态势,学科的交叉会聚已经成为孕育创新的重要方式。综合型大学具有多学科的优势,能够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科生态,进而培育出创新的人才和成果。学校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若干探索,建立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如求是高等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加州国际纳米研究院等,重点支持纳米与集成电路、脑科学、农业与环境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设,通过“西湖论坛”推动学科会聚等等。这些举措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为目标,在全校形成了创新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

倡导研究性教育教学是依托大学师生的行为,促进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研究融人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它,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并获得结论。这种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多元思维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该鼓励开展启发式、实践性和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学校通过调整课程模块、建设多维的学习环境、开设研讨课程、推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建立研究生学术规范等,积极促进研究性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力推动了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大学具有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是由于大学对于知识无止境的探索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需要不断培养青年学生,激励年轻人奋发成长,倡导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勇于超越所决定的。大学文化的这种创新性,对社会文化必然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思想源和文化的辐射源。我们的大学应该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带动大学学科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创新文化的根本保障。真正的大学是要善于主动创新的,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开拓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要以丰富的经验、精湛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为人师表,引领学生进入神秘高深、奥妙无穷的学术殿堂,尽可能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和方法。欣赏学生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营造大胆革新、理性批判的良好氛围。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和综合性优势突出的有利条件,针对高层次知识融合和多学科会聚的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实施了“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通过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和交叉性学习,拓展教师的学术思维和研究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产生交叉性研究成果,为学校汇聚和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

推动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是实现高校体制、机制的跨越,促进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内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大学的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是现代大学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改革学术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交叉会聚,既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又立足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二是要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因材施教,推进更加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三是要推动评价与激励制度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业绩考核和岗位聘任制度;四是要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坚决克服和摒弃学术浮躁,积极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五是要加强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发挥大学创新文化的引领作用

纵观近现代世界发展史,大学是新文明的摇篮。在中国,正是上个世纪初发源于大学的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以“民主、科学”为主题的“五四运动”,推动国家与民族向现代社会迈进。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创新活跃,文化发展凸现的时代,大学理应更好地发挥服务、促进并引领人类发展的功能。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人类发展输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大学创新文化引领人类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输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有社会发展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携带着大学创新文化培育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理念,后者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大学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和创新人格,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大学教育应当从以专业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为学生创建多维度的学习环境和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鼓励原始创新研究,以新思想、新发现促进人类进步。大学自从诞生以来,就是创新的主要源泉。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创造性组织,大学以其不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始终保持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姿态。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产生了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并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应该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和研究型大学创新活动的卓有成效。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大学更应该承担起自主创新的使命,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培育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重要创新思想产生。所以,现代大学应该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研究,构建学术自由、容忍失败的创新环境,激发大学师生创新的动力和活跃因素,积极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增强区域发展的核心能力。产学研合作是大学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服务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人类社会对于创新的需求显得前所未有的强烈,这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研究型大学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每年产生的大量专利和其他创新成果,蕴含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甚至能够引发大规模的技术升级和社会变革。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要“支撑发展”的指导方针,这对大学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更要努力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交流,营造和谐的社会创新环境。大学创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创新环境,而这往往通过大学与社会之间频繁而有效的互动得以实现。早期的大学在文化上几乎与社会处于割裂状态,更不会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而现代大学的功能已经日趋完善,大学与社会的壁垒已经逐渐被打破,以创新为主导的大学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大学创新文化对构建社会创新环境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大学与社会之间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互动联系让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乃至思想观念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大学文化中特有的开拓精神和创新理念促使社会建构起更大范围的创新环境。现代大学应该认识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机遇,有意识地加强与区域社会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柔化大学与社会的边界,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和谐的社会创新环境。

(选编:杨志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28365
中心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东校区)邮编:2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