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中心概况|中心建设|组织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下载中心|信息管理|在线交流|新闻中心|政策规定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教学>>创造学>>正文
《TRIZ入门与实践》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2016-01-04 09:30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TRIZ入门与实践(TRIZ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学分:1.5

学时30课内实践30   上机0 课外实践0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建议修读学期:第二、第三学期

开课单位:28365创新理论教学科

课程负责人:陈霞

先修课程:《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考查。提交课程论文或提交发明案例。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  赵敏著. TRIZ入门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

2.  江帆著.TRIZ创新应用与创新工程教育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  根里奇·斯拉维奇·阿奇舒勒.创新算法——TRIZ、系统创新和技术创造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内容概述

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国际著名的现代设计理论之一,原属于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创新的点金术,让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望尘莫及。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大批TRIZ专家移居欧美等发达国家,才被世人所知,传播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TRIZ可以轻易地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专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跟随者快速成为行业技术的领跑者。随着我国将创新提上国家发展的首要政策,各个企业和机构对创新的强烈愿望急需理论和工具的支持,遍寻世界各种创新理论,唯TRIZ独秀于林。


TRIZ入门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TRIZ入门与实践(TRIZ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

学分:1.5

学时30课内实践30   上机0 课外实践0  

建议修读学期:第二、第三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TRIZ理论是科技部、教育部、科协、发改委四部委联合推进的世界级先进创新方法。本课程的目的是对我校大学生全面介绍TRIZ的主要经典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意识、分析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按章节列出内容要求学时等,实验上机项目要列在课程内容一栏)

课程内容

教学

要求

重点(☆)

难点(△)

学时

安排

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

备注

第一章 创造学概述

3

  第一节 创造及其相关概念

B

  第二节 创造与发明、发现的关系

C

  第三节 创造的过程

B

第二章 TRIZ的起源与发展

3

  第一节 什么是TRIZ

C

  第二节 TRIZ的发展历史

C

  第三节 发明问题级别的划分

C

  第四节 发明级别与TRIZ的适用范围

C

  第五节 TRIZ的主要内空

C

  第六节 TRIZ的核心思想

C

第七节 TRIZ的具体应用

C

  第八节 TRIZ的未来发展探讨

C

第三章 创新思维方法

3

     第一节 系统思维的多屏幕法

A

     第二节 尺寸—时间—成本分析

A

Δ

     第三节 资源—时间—成本分析

A

Δ

     第四节 金鱼法

A

     第五节 小人法

A

     第六节 消除思维定势的方法总结

A

第四章 技术系统进化及其应用

3

   第一节 技术系统

B

第二节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B

   第三节 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预测

B

   第四节 技术系统进化小结

第五章  创新原理及其应用

6

   第一节 分割原理、抽取原理、局部质量原理、增加不对称性原理、组合原理、多用性原理、嵌套原理、重量补偿原理、预先反作用原理、预先作用原理、事先防范原理、等势原理、反向作用原理、曲面化原理

A

   第二节 动态特性原理、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空间维数变化原理、机械振动原理、周期性作用原理、有效腹胀的连续性原理、减少有害腹胀的时间原理、变害为利原理、反馈原理、借助中介物原理、自服务原理、复制原理、廉价替代品原理、机械系统替代原理

A

   第三节 气压和液压结构原理、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多孔材料原理、颜色改变原理、匀质性原理、抛弃或再生原理、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相变原理、热膨胀原理、强氧化剂原理、惰性环境原理、复合材料原理

A

第六章 技术矛盾及解决方法

3

第一节 人类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

B

第二节 TRIZ解决问题的方法

B

第三节 39个通用工程参数简介

C

第四节 解决技术矛盾的矛盾矩阵表

A

Δ

第五节 技术矛盾的特点与解决流程

B

第七章 物理矛盾及解决方法

6

第一节  什么是物理矛盾

C

第二节  怎样定义物理矛盾

B

第三节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

A

Δ

第四节  分离原理的类型

B

第八章 物质—场分析与标准解

3

第一节 什么是物质—场分析方法

B

第二节 物质—场模型的种类

B

第三节 标准解法的由来

C

第四节 标准解法系统

B

第五节 物质—场分析与标准解

B

   第六节 物质—场标准解法的使用步骤

B

(教学基本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

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CAI课件,电子教案及教学录像上网等先进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案例讨论,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地、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考查。提交课程论文或提交发明案例。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  赵敏著. TRIZ入门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

2.  江帆著.TRIZ创新应用与创新工程教育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  根里奇·斯拉维奇·阿奇舒勒.创新算法——TRIZ、系统创新和技术创造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七、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了解人类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熟练应用创造原理及其技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起草人:陈霞        审核人:冷护基         修改日期20144

关闭窗口
 
您是第 位访客
 

版权所有:安徽工业大学28365
中心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新城东区(东校区)邮编:243032